近期处于秋冬交替之际,气温下降明显,正值呼吸道传染病和部分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。这些传染病不仅威胁群众健康,更有一些传染性强、传播速度快的传染病,容易在家庭内或者托幼机构、中小学校等人群密集的集体单位内迅速传播进而引起暴发疫情。以下是冬季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小知识:
1、流行性感冒
流行性感冒:简称流感,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具有很强的传染性。流感病毒分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型。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、H3N2亚型,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。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,且流感病毒不同亚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,因此人体可以反复感染流感病毒。
传染源:主要是患者,其次是隐性感染者。
传播途径: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,其次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、日常样品等间接接触传播。
临床症状:主要表现为发热、头痛、全身不适,体温可达39-40℃,儿童的发热程度通常高于成人;可伴有畏寒、寒战,肌肉关节酸疼、乏力等全身症状;常有咽痛、咳嗽、鼻塞、流涕等症状。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腹痛、腹泻、呕吐、食欲下降。
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,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,但维持的时间不长。
预防措施: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,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;保持个人卫生,注意饮食调理,避免过度疲劳,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,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避免参加大型集会和活动,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,尽量避免接触流感患者,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。
2、水痘
水痘是由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,多见于儿童。潜伏于感觉神经节的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起皮肤感染即为带状疱疹,多见于成人。
人是唯一传染源,潜伏期一般为12~21天,平均14天。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1~2天到疱疹完全结痂为止。
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,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接触传播。
易感人群:人群普遍易感,儿童多发,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,再次感染发生水痘者极少见,但可反复发生带状疱疹。
临床症状:发病初期可出现低热、头痛、咽痛、咳嗽等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症状,约1-2天后,先从躯干出现皮疹,然后到头面部和四肢,出疹一般经过红色斑疹-丘疹-水疱疹-结痂四个阶段。
预防措施:1.隔离传染源:水痘病例应隔离治疗,隔离期自发病至水痘疱疹全部结痂或皮疹全部消退为止。2.保护易感人群: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、最经济的预防措施。值得注意的是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可以引发水痘和带状疱疹两种疾病。带状疱疹皮疹中含有高浓度、可传播的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,除通过接触传播外,已证实其能通过空气传播,导致易感者罹患水痘。3.切断传播途径:对室内环境消毒、对公共物品擦拭消毒及湿式扫除,灭活外环境中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,开窗通风有利于病毒迅速排出室外。流行季节建议室内经常通风换气、开展湿式扫除。发生水痘疫情的学在疫情结束之前减少集体活动减少病毒传播范围。4.做好个人防护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。多开窗通风,勤晒被褥,加强锻炼,营养均衡,提高自身免疫力。
3、肺炎支原体感染
肺炎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性疾病,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。肺炎支原体是引起人类呼吸道、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。
传染源: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、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。
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飞沫、咳嗽和打喷嚏传播,其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秋冬季节是高峰期。
易感人群:人是肺炎支原体唯一天然宿主,对肺炎支原体普遍易感,不同年龄人群对其易感性存在一定差异,学龄儿童最易发病,成年人感染肺炎支原体后症状较轻。
临床症状:以发热、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,可伴有头痛、流涕、咽痛、耳痛等。发热以中高热为主,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。咳嗽较为剧烈,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。肺炎支原体感染具有自限性,部分轻症感染者不经过治疗也可以痊愈。有少部分可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支气管炎、肺炎,甚至出现一些肺外并发症,如皮疹、肝损伤、心肌炎、脑炎、溶血性贫血等。
预防措施: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。因此做好个人防护时最重要的预防手段。不带孩子去人多、密闭的环境,老年人要远离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,室内做好通风,适量运动,不熬夜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。在做好防护的同时,积极接种流感、肺炎等疫苗,预防感染,降低重症风险。
4、鼻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副流感病毒感染
鼻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副流感病毒也是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。尚无疫苗预防感染,可通过保持个人卫生,注意饮食调理,避免过度疲劳,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提高抵抗力,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,避免参加大型集会和活动,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等方法来预防此类病原体感染。
5、诺如病毒感染
诺如病毒是引起急性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之一。诺如病毒具有感染剂量低、排毒时间长、外环境抵抗力强等特点,潜伏期为12-72小时,通常为24-48小时,容易在学校、托幼机构等人员密集、相对封闭环境中引起胃肠炎暴发疫情。
传染源: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。
传播途径: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多样,主要通过摄入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、接触患者粪便或呕吐物、吸入患者呕吐或清理呕吐物时产生的气溶胶、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物品和环境等感染。
易感人群:全人群易感。
临床症状:常见症状主要为恶心、呕吐、发热、腹痛和腹泻,部分患者有头痛、畏寒和肌肉酸痛等。儿童以呕吐为主,成人则以腹泻居多,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。
预防措施: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提高身体抵抗力;保持手卫生,饭前、便后、加工食物前正确洗手;注意饮食饮水卫生,不饮生水,制作食物时生熟分开,蔬菜瓜果彻底洗净,烹饪食物要煮熟,特别是海鲜类食品更要煮熟煮透后食用;病例应尽量单独隔离,隔离期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;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,学校等集体单位做好病例呕吐物的正确处理;保持室内温度适宜,定期开窗通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