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,公安县人民医院找准老年人看病就医“小切口”,聚焦老年人就医过程中的“急难愁盼”问题,创新多项举措,让全院老年人就医环境更加友善、就医流程更加便利、服务内涵更加丰富、就医体验全面提升
“四个全面”改善老年人就医环境
全面整合门诊各项服务功能。新建“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”,整合导诊导医、便民门诊、医保服务、票据打印、专用章办理、门诊病历打印、电话预约挂号等功能,避免老年人因腿脚不便反复跑路办手续。运行半年以来,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完成老年人就诊咨询、挂号指引10万余人次。2024年全年完成患者慢病筛查1500人次,为老年慢病患者开具慢病药品3万余人次。
全面落实“老年人优先”策略。全流程体现“老年人优先”政策,在服务窗口和各诊室张贴“老年人优先”标识。在门诊收费室、门诊药房设置老年人专用窗口。在各门诊诊室,对75岁以上老年人就诊置顶优先,70岁至75岁前置优先。在放射、超声和检验等窗口,对70岁以上老年人全面优先。多措并举减少老年人就医排队等待时间,老年人平均等待时间缩短在10分钟以内。
全面加强导诊导医服务。设导医导诊固定岗和流动岗,嵌入门诊服务志愿者,形成多点联动的服务网络,遍布各楼层、各窗口,提供“接力式”服务,及时为老年患者提供分诊指引、建档挂号、就医咨询、陪伴协助等服务,确保第一时间为老年患者排忧解难。截至目前完成老人陪诊陪送500余人次。
全面开展“智慧助老”行动。为方便老年人挂号,在医院挂号端开发“老年关爱版”,支持语音输入和短信提醒服务。安排志愿者辅助老年人操作自助机,方便老年人查看和使用。保留传统人工服务功能,通过身份证、社保卡、医保电子凭证等多介质均可办理挂号缴费。加强与医保部门工作衔接,探索就医全流程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应用。重投入推动“互联网医院”建设,2025年1月已正式上线运行。
“三个提升”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
提升老年人挂号体验。改造信息系统挂号预约功能,实现家人、亲友、基层医务人员可代为老年人挂号。开通电话预约专线,让老年人可通过电话预约就诊。预留一定比例的现场专家号源,方便习惯现场挂号的老年人及从基层医疗机构转诊的老年人。有序推广老年人免挂号费,70岁以上老人减免77553人次,全面落实三天复诊“0元号”。
提升老年人检查检验取药环节体验。严格落实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,减少老年人不必要的检查检验项目。大力推行医院门诊智慧药房建设,实现处方系统与药房配送系统无缝对接,安排医师和药师入驻“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”,为老年人开具慢性处方及药事咨询提供便利。积极开展中药饮片代煎、药物配送、用药咨询、居家药学等服务,2024年度,药物咨询369例,用药指导1054例,代煎处方1166张,其中药物配送87例,方便老年人就近配备慢性病常用药物。
提升老年人便民服务体验。门诊区域配置共享轮椅、共享雨伞并提供老花镜、助听器、拐杖等便民设施,方便老年人使用。推行“午间门诊”服务,门诊所有诊室和服务工作人员中午不休,全天候为群众服务。对带有管道、发生压力性损伤等有特殊护理需求的老年人,经申请后护理团队主动上门服务,截至目前开展延伸护理上门服务224例,优质护理送到家照进了现实。
“两个建立”丰富老年人健康体系
单独建立老年医学科。2024年1月,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健康需求,提高老年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,医院单独开设老年医学科。2024年1-11月份接诊门诊患者5964人次,收治新病人1559人次、出院人数1479人次,危重患者313人次,气管镜200人次,住院患者老年综合征初筛221人次,住院患者老年综合评估21人次,门诊患者老年综合评估137人次,社区养老院老年综合评估11人次。针对老年人“多病共存”的特点,实行“多病同治”,提供“全方位、全周期”的健康管理和诊疗体验。
探索建立医养结合新模式。医院党委顺应大势,凝聚转型发展共识,功能定位由传统的医疗业务向“主院医疗+东院养老”转型。利用东院区新建院区环境、设施以及空间优势,规划建立高标准医养康养中心,聚焦失能、慢性病、高龄、残疾等群体康养服务需求,科学划分失能、半失能、自理等医养服务区域。同时,拓展“两院一体”多元化服务模式,全方位匹配老年群体生活照料、医疗护理、疾病康复、养生养老等需求,推动全县医养结合事业发展。